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围棋运动员 媒介形象研究
作者:新浪体育综合文章来源:新浪体育综合发布日期:2020-09-07 20:03:35
据 杭州智力运动文化 公众号报道
运动员作为体育运动的主体,也是大众媒介体育新闻报道的主角。对运动员的新闻报道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的美国[1]。而在我国,虽然早在1872年就有了对赛马和赛马运动员的报道[2],但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竞技体育的相关大众媒介新闻报道普遍数量有限、内容单一、口径相似,且多为政府喉舌工具[3]。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大幅提高,体育事业的腾飞带动了体育新闻事业的繁荣发展,1984年中日围棋擂台赛的成功举办在我国掀起了一股“围棋热”,随后的第二年《围棋天地》创刊,成为了迄今为止中国最具权威性和最有影响力的围棋专业期刊,发行量达到20万[2],其内容丰富,影响深远。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以本站棋牌网站和弈客围棋APP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对以《围棋天地》为代表的传统印刷媒介造成了一定冲击。
运动员的媒介形象反映的是体育运动本身、大众媒介以及整个社会之间的互动和互构。在这近四十年时间里,对围棋运动员的报道屡见不鲜,棋手的媒介形象也从单一逐步走向多元,从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围棋事业图景。
通俗的来说,媒介形象指媒介在受众心中留下的某种理念,这种理念不是一瞬间完成的,而是由一个持久性的过程而来[4]。本研究关注的是那些能够接触到相当大量的受众或是不知道姓名的读者的媒介,主要包括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在本文语境中,围棋运动员的媒介形象是指在大众媒介在其受众心中留下的对棋手的较为长久的总体印象和评价集合。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围棋事业蒸蒸日上,从以一己之力逆转无望战局的“聂旋风”聂卫平,到六夺世界亚军最后完成浴火之变夺冠的常昊,再到如今最年轻的“七冠王”柯洁,国内的棋手们因其高超的棋艺、坚忍不拔的意志成为一代代青年人的榜样。在这个过程中,媒体的报道功不可没。
当下,新媒体的出现和流行意味着运动员的媒介形象已经逐步从他构转向可选择的自我建构,通过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传播,围棋运动员的形象实际上早已超出了他们本身的形象。
从传统的印刷媒介到如今的电子媒介,围棋运动员在国家、时代、社会文化环境、市场经济以及传媒属性的种种因素影响下究竟呈现出怎样的媒介形象?大众媒介在分别塑造男棋手和女棋手的形象时是否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带有数量或质量上的倾向性?本研究即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回答这个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对推动围棋事业的发展和围棋文化的传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当下的围棋新闻报道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为今后媒体客观正确塑造棋手形象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参考。
(一)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目的需要的前提下,在国家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网站等书籍资料和电子资源数据库平台逐次以篇名、全文、主题词、关键词为检索项搜集1978年以后与“运动员”、“围棋”、“形象”、“媒体”相关的专著、论文,作为参考佐证资料。
(二)内容分析法
选取2019至今以《围棋天地》为传统媒介代表、以及以本站体育和弈客围棋APP为电子媒介代表的围棋运动员相关报道作为总样本量,抽样554篇围棋新闻报道,并提取其中图片共4430张作为研究样本,运用Excel等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剔除重复性内容和转载资料,进行数据归纳和分析。
(三)量化分析
对于体育记者和媒体来说,其目的在于为读者、观众做出准确的新闻报道,其信息中涉及了大量对读者和观众产生影响的主观阐述。为了减少和避免受到分析者的主观影响,对以上数据资料进行量化与质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性分析评价方法。因此,先对以上汇总的数据资料进行内容分析:以文章数量、图片数量、图片质量作为指标,分别对不同媒介中男棋手和女棋手的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并揭示其反映的内在特征。
(四)案例分析
以改革开放以来对围棋运动员的相关报道和现实为依据,开展具体的案例分析,采取逻辑与历史、个案与整体相结合的阐述模式,分别选取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及本世纪影响力最广的四位围棋运动员聂卫平、芮乃伟、柯洁和黑嘉嘉为个案,讨论典型的国内男女围棋运动员形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异同,分析中国围棋运动员媒介形象的历史变迁,为得出合理有效的媒体报道建议提供实际例证。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围棋运动员相关报道的量化分析
本研究共收集了554篇报道和报道中的4430张图片,从较为宏观的视角和男女差异的视角均可以分析围棋新闻报道所蕴含的内涵,以及其对棋手群体媒介形象的构建。
1。图片运用场景分析
首先,从三类媒体的图片所反映的对象(表1)来看,运动员是图片中最重要的对象,占到图片总数的八成以上,而2011年国际体育新闻调查(ISPS 2011)的结果显示仅有不到60%的体育新闻报道关注对象是运动员[5];其次是赛场周边;最后是有关研究室里教练和队员们的讨论推演。就运动员图片占比而言,传统媒介比新媒介占比稍低,但总体比例是类似的。由此可见,棋手是围棋新闻报道的主体。
对运动员图片的具体状态可以从表2中看到。在3742张对象是运动员的图片中,画面大多聚焦于棋手们在比赛时赛场上的状态,或是对局中的沉吟苦思,或是对局后的懊恼痛苦。此外,棋手们在非竞争状态下的照片也平均占到了总图片的15%左右,这些照片描述的不仅包括棋手受访、领奖等与竞技相关的事件,也包括棋手们的私生活,例如伤病、求学、婚嫁、综艺录制等与竞技无关的事件。
从表2看,传统媒介似乎对非竞争状态下的棋手有更多的关注。与其他项目不同,围棋新闻报道在展现棋手非竞争状态下的面貌时,较少描述负面事件,只偶尔可以注意到棋手的伤病情况,但在如《体坛周报》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体育报纸上,有不少图片描述的是关于运动员的不良事件,如酒驾行为、桃色新闻、无故罢训等[6]。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围棋新闻报道在图片运用上不仅展现了棋手们在竞争状态下的千姿百态,也体现了棋手们在赛场外的私人生活,且以正面为主,丰富了棋手的人格魅力,使棋手的形象更加饱满、真实、正能量。
2。男女运动员对比分析
对传统媒介新闻报道和电子新媒介报道的分析表明,中国围棋相关媒体主要关注男子围棋赛事,尤其是传统印刷媒介(图1)。
在554篇报道中,近50%的围棋新闻报道关注的是男棋手和男棋手的相关赛事(例如男子围甲、名人战等),女棋手和女棋手的相关赛事(例如女子围甲、吴清源杯等)平均只占到了总报道数量的四分之一。只有在本站棋牌的文章中,男女棋手赛事的报道率相差无几。
这样较为悬殊的报道率与男女棋手的参赛率和水平都有关。截至2019年末,中国职业围棋棋手等级分前100位中,仅有4位是女棋手;多年以来,女棋手在等级分前50位往往一席难求;即便从国内整个围棋圈生态看,男棋手的数量也远远大于女棋手,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男棋手的赛事更多、更激烈、更吸引观众和赞助商的注意。女运动员被边缘化不仅存在于围棋项目,在其他竞技项目中也存在。
此外,印刷媒介囿于篇幅,会将有限的文章和图片让位于男棋手的赛事,而电子媒介无此顾虑,可以把拍摄的现场照片全部贴在相关报道中,若某项综合性赛事(如新人王、世界大赛预选赛)参赛女棋手较少,可多给其特写,使女棋手报道率远远超过其实际参赛率。这有可能是导致传统媒介与新媒介之间数据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以《围棋天地》封面为例(图2),从2018年至今随机选出30期封面,男女棋手各自的占比也大致与图1中的报道率占比相符。
表3比较了男女棋手在不同媒介中的报道是否有照片。男棋手有照片的报道有240篇(52%),而女棋手有照片的报道共131篇(28%)。无照片的报道数据太少,不具有参考性。在只有照片没有具体文章的报道中,有29篇(33%)报道了男棋手,报道女棋手的仅有13篇(15%),男棋手的数据均在女棋手的两倍左右。但若从传统媒介与电子媒介角度来看,则存在明显差异:传统印刷媒介中,有60%带照片的报道都针对男棋手,女棋手仅占18%;新媒介的数据则接近得多,男棋手占26%,女棋手占19%。
对554篇报道中聚焦运动员的3742张样本照片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到,男棋手的照片有2287张,占总数量比例的61%,几乎是女棋手的两倍(表4),但女棋手的图片覆盖率超过实际参赛率,且34%的覆盖率也远超2011年国际体育新闻调查[5]的结果(11%),显示出国内围棋新闻报道中对女棋手的重视。
此外,本研究发现,围棋新闻对棋手和赛事的报道在图片的运用上也主要以男棋手为主,三类媒体的男女棋手照片在所占比例上有较为悬殊的差距,其中男棋手照片覆盖率几乎相同,但传统媒介对女棋手照片的使用不及新媒介,《围棋天地》上男棋手的图片是女棋手图片的三倍有余(图3)。
而再比较男女棋手在预先确定好的两类场景中的照片,即“竞争状态”和“非竞争状态”,则可知男棋手比女棋手更多地出现在比赛场景即竞争状态中(图4)。国内外以往对体育新闻报道的分析研究大多也指出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在非竞争状态下的照片要多[7]。本研究发现,传统媒介在这一点上比新媒介表现出了更明显的趋向,《围棋天地》的469张图片中,仅有62张(13%)的女棋手是处于竞争状态下的,不到男棋手的三分之一,而新媒介竞赛场合中焦点是女棋手的图片是男棋手的一半左右。非竞争状态下,镜头总体上也是更为关注男棋手,但令人惊讶的是,弈客围棋APP上的新闻图片中,非竞赛场合下女棋手图片数量(150张,7%)甚至超过了男棋手(125张,6%)。总的来说,新媒介比传统媒介更聚焦于女棋手在赛场外私生活中的表现。
相关搜索
- 百度搜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围棋运动员 媒介形象研究
- 360搜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围棋运动员 媒介形象研究
- 搜狗搜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围棋运动员 媒介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