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喆:什么才是好的文化 围棋推广引发棋界思考
作者:新浪体育文章来源:新浪体育发布日期:2020-05-18 03:39:36
李喆微博截图
文章来源:李喆围棋
围棋文化内容会有很多种表现方式,围棋国手李喆在微博上发表了他的看法,以下为微博详细内容:
如今很多人谈“文化”色变,在围棋界,这或许并不是他们的问题。恰恰是棋界这么多年未能建构出好的围棋文化,使得很多玄谈充数的、碎片化的臆想代表了围棋文化,以致于围棋文化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就只是那些东西。对那些内容,我也是只能苦笑的。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什么样的内容是好的围棋文化。就从棋评来说,如今有了AI,任何人都可以用AI来看职业高手对局,很快就能知道哪方占优、哪步是失误、哪里是逆转。但是这些信息并不能反映对局的真实情况,对局的真实过程,对局者的思考内容、心理状态、对局氛围等等与这些数据可能相隔甚远。从AI数据,所有人都能看到高手在这里失误了,但很少有人能看出高手在这里失误的原因,也就不能从这个失误中得到什么收获。
胡耀宇写的棋评系列则完全不同,他也参考AI的数据,但更重要的是去体会局面、揣摩对局双方的思考路径,乃至情绪变化。例如前几天写聂马七番决胜局那篇,马老在胜势下连续送了很多出去,最后惜败半目。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耀宇兄的大意是说,由于马老的一个技术特点是擅于观察对手(因此能写出《围棋与三十六计》),而聂老那时一副稳如泰山的样子,马老在读秒中来不及准确判断形势,便凭本能去对方空里制造劫材,考虑一个打劫拼搏的可能。不料那步棋是后手死,白白损失进去,但其实只要冷静下来回头收官,仍然是胜定之势。但思维惯性让人很难停下来,后面越送越多,最后实在没折腾出棋,回头收官,发现竟然才输半目。
从这个剧情中我们能总结什么呢?其实可以有很多层面。比如我们在面对自己犯下的一个错误时,能否迅速阻断,不在错误的道路上继续错下去?这就涉及到思考围棋的两种方式,一种是沿着前面的落子过程来思考当前局面,另一种是任何时刻都以当前局面为静止的思考对象,不考虑前面发生过什么。绝大多数的棋手都是前者思维,而后者思维最强的棋手我认为是李昌镐,当然现在更强是的AI(给出任意局面的任意时刻都能客观判断)。在日常生活处事中,我们同样有这样不同的思考方式,这样的反思就涉及到围棋的“明理”功用。
对于当局者而言,下了一步试应手,对方竟然脱先说你这是后手死,难免会有点上头。如果及时承认犯了个错,把时间用在判断清楚形势,回头收官,还是能确保取胜。但一旦上头,可能目也不点了,一定要让那个错不是错,结果是错上加错,导致败局。看耀宇这篇文章,读者就可以和棋手一起反思,当我们在突然犯错或遭遇意外打击的时候,能不能迅速保持冷静,抛开前面的失误、懊恼甚至受辱的心情,去冷静理性的判断自己面临的局面,不让情绪把我们带走?这种对情绪控制的反思就是一种“修身”。
好的围棋文化内容会有很多种表现方式,棋评只是其中一种,而棋评与棋评之间的价值差异是巨大的。如果仅从AI来看,犯下前几个错的时候胜率都不会有太多变动,只能看到最后一两步棋突然被逆转,这符合AI眼中的事实,但不是鲜活的人之间发生的事实。
我和耀宇兄对于棋文化的共识之一,是要由棋谱进入一个真实发生的思维博弈空间,以各种方式去复现对局现场,而不能只留下一堆冰冷冷的棋谱。由技术进入心理、情绪和思维的空间,从这个角度进行棋评,是真正复现对局现场的一种方式。其它的方式比如上世纪日本的“覆面子”、川端康成在现场对棋手的观察记录与文学书写等等,还有很多可能开创的新形式。
围棋的文化与胜负当然不是截然两段,那盘棋正是因为犯错的一方输掉了,这样的反思才更深刻,这就是“胜负是过程”的意义。尤其是当棋友们自己遇到类似的棋局,采取类似的反思方法,一定能在技术之外有所收获。
这样的围棋文化,不是空中楼阁吧?
希望更多的人能以这样的方式去对待和理解围棋,不必再谈“文化”色变。而棋界同仁更是要去思考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建构和拓展类似的文化,或许能以各自的长处去为围棋真正使人获益做出贡献,这对真正的围棋推广至关重要。
相关搜索
- 百度搜索:李喆:什么才是好的文化 围棋推广引发棋界思考
- 360搜索:李喆:什么才是好的文化 围棋推广引发棋界思考
- 搜狗搜索:李喆:什么才是好的文化 围棋推广引发棋界思考